11月28日,由36氪主辦的“WISE2023醫療健康新風向大會”在北京順利舉辦,大會以【尋找確定性】為主題。樂純生物與投資方諾和控股受邀出席本次大會,樂純生物聯合創始人&CEO王逢與諾和控股合伙人及中國區負責人何泳翔圍繞“生物醫藥上游供應鏈的創新及全球化”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。
伴隨出海是本土上游供應鏈企業的“1~10”機遇
王逢認為,本土生物制藥上游耗材已經完成了0~1的階段,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,實現了獨立、自主、安全的供應鏈建設。伴隨著抗體藥物、細胞治療藥物等下游藥企開始走向海外,作為上游配套產業,本土工藝耗材企業也開始步入1~10的發展新階段。這一階段,以創新為基礎,提升產品質量、性能、性價比成為樂純生物等耗材企業在海外競爭的必要抓手。
隨著國產供應鏈、樂純生物這類企業,產品性能質量的逐漸提升,再加上伴隨著所服務的客戶陸續出海,我覺著我們能夠逐漸去擴大國際市場份額,伴隨客戶一起到歐美、到全球,依靠質量、性能來占據世界市場的盤子。
——王逢說。
而近年來國內生物制藥耗材市場占有率變化佐證了這一觀點,本土耗材在國內的占有率實現了大幅提升。在下游藥企出海加速的背景下,樂純生物一次性耗材、設備已出口到 30 余個國家和地區。
堅持自研+技術型并購
成長為有“內涵”的平臺型供應鏈公司
樂純生物的前10年專注打造一次性技術產品。目前,樂純生物將一次性耗材在國內做到了頭部位置;也已經出口了30多個海外國家和地區。在這個基礎上,以收購過濾器公司格氏流體開始,樂純生物開始外延式發展。
由于生物制藥工藝技術要求高、工藝鏈條長、涉及耗材門類繁多等特點,在該產業發展過程中,整體解決方案/一站式服務能力成為上游耗材企業飛躍發展的轉折點。同時,生物制藥上游耗材還是一個生物學、化學、材料學等多學科交叉的領域,各細分種類的產品對人才、研發條件等因素要求差異化大,幾乎不可能實現全部自研。
基于此,傳統國際巨頭均通過收購完成擴張與發展。樂純生物也遵循這一路徑和產業規律,堅持自研的同時,在兩年時間內完成了對數家細分賽道企業的收并購,包括培養基、過濾及制藥級消毒潔凈耗材等。通過業務的協同發展,樂純生物集團已具備平臺化供應鏈企業的特征與能力。
觀察“四大”可以發現,上游Bioprocess產業鏈企業,通過單一產品占領一定市場份額之后,加強自我研發的同時,不斷去并購新的技術型企業,是企業發展和壯大的成功之路。
王逢解釋了其中原因:一個核心的原因是,生物工藝是交叉科學,化學、生物、高分子材料學等等,要結合起來,沒辦法完全依賴自我研發。樂純生物這幾年in-house研發主要是聚焦在高分子材料film(薄膜)以及化學成分的membrane(過濾分離膜),比如超濾膜、除病毒膜、納濾膜等特種membrane,其余的我們考慮采取并購方式來補充。
大客戶會問并購后的最終目的是什么?說到底還是能夠為生物制藥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、更多的產品以及服務,使得客戶能夠用更簡單的方式獲取經濟、安全的供應鏈保障,這是我們正在打造的服務模式。
王逢強調了樂純生物并購模式的不同之處。
一切增長的本質都源自創新
“這幾年大家提到new modality、就是新的治療方法比較多。當然中國確實近5-10年在新治療方法上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,從一個小分子化藥,而且是仿制藥生產為主的國家,到現在我們建立了可能是最大的或者是最大之一的抗體生產能力。從免疫治療到這幾年很火的ADC,再到CGT的生產和研發,中國聚集了很多的頭部企業。”從全球化產業資本的角度,何泳翔對當前中國生物制藥產業十分看好。
他提出,在一次性工藝上面,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特征,即隨著藥物分子的增加,“比方說像大分子,可能都可以做到一針就能解決一輩子的問題,不用早中晚各一次這樣。這種情況對一家一次性生物工藝企業會有什么樣的影響?”
王逢從“一大一小”兩個層面解釋了直觀影響:
首先,在“大體積”中,如何滿足更嚴苛的“穩定性和無細胞毒性”工藝要求;
第二,在干細胞等“體積更小”的制備場景中,如何滿足符合藥監要求、低析出物及耐低溫等多項要求。
隨著抗體生產對總產量要求的提升以及連續生產等需求,對一次性工藝耗材質量提出了更高標準。例如2000升抗體藥物如果使用連續生產,管線上一次性產品的使用周期就從原來的7~14天增加到28天,這就對基礎物料——高分子材料的剛性提出了要求;第二個是要求無毒性,或者說毒性盡可能降低,這對材料學提起了一個新的生物學層面的需求。
LeKrius®?生物工藝薄膜
基于這一趨勢,樂純生物研發朝著“在大體積中的穩定性和無細胞毒性”方向去發展,“我們做出了不含影響細胞生長的抗氧劑168的高分子多層生物共擠膜,這個性能標準在國內是先突破的。以它為基礎,我們生產出來了各種各樣的產品,比如一次性反應器、反應袋。它可以做到零塑化膠流,對細胞生長的影響也接近于0。”王逢介紹道,這是新的治療方法發展所帶來的一個工藝變化和影響。
在個性化治療上,比如CGT、干細胞等,提出來另外一個方向——體積更小,希望在無動力傳質的情況下,也就是不要控制器、不要供氧,直接靠自然空氣中的氧,在一個極小的面積下,封閉系統里就能夠獲得細胞增長,回輸到病人體內。王逢表示,“這就對我們的film要求變成另外一種:一要符合醫療器械的要求;第二個是低析出物;第三耐受低溫,因為整個冷鏈都是非常低溫的。”
針對“小體積”個性需求,樂純生物開發出了Eva材質的耐受極低溫的薄膜,符合低析出物、符合藥監管理,能夠超低溫運輸。
王逢認為,隨著中國生物藥不停往前發展,生物制藥供應商也要不斷去在自己的研發上繼續加碼,能夠制造出適用于不同藥物、不同medical技術的產品,一起跟著他們往前再走一步,不斷創新,“而這也將為生物制藥供應鏈企業在不確定的大環境下來更多確定性。”